
2024-12-21 15:27 点击次数:162
二战中的德国,早期未逢敌手,闪击波兰,闪击法国,凭借世界一流的装甲部队和载满炸弹的战斗机群,希特勒的称霸计划貌似就要实现。
德国将法西斯主义作为一个战略用于发动战争的全过程,势必要用暴力征服全世界,用强权压倒正义,当希特勒几乎将整个欧洲大陆系数收入囊中之时,却遭到英国的拼死抵抗,欧洲战场上,希特勒第一次遇到了硬骨头。
面对英国的抵抗,希特勒投入了大量军力,但是在战争进行到白热化阶段,希特勒却转头向苏联发起了进攻。
数百万军队从德国浩浩荡荡向苏联进发,誓要拿下苏联作为自己向世界进军的跳板,但是在苏联军队顽强的抵抗下,再加上苏联冬季的严寒,德国军队损失惨重,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却从苏联战败而归。
希特勒也像曾经的战神拿破仑一样,从西伯利亚高原败回后,就已经注定了最后失败的命运。
展开剩余92%假如德国与英国之间的战争进入到白热化阶段之时,希特勒并没有分兵进攻苏联,而是将用来进攻苏联的士兵拿来进攻英国,他能够拿下英国吗?历史会被改写吗?
德国与苏联的鏖战
德国、日本、意大利作为二战的侵略国,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三个国家的国土面积都很小,并没有太多的资源支撑他们长期进行大规模的战争。
于是他们三个国家扩张的计划如出一辙,通过侵略掠夺资源,借用掠夺的资源再进一步侵略扩张,以图获取更多的资源来运行这个庞大的战争机器。
当年日本侵略者就先占领我国东北,出动地质队勘测东北地区石油,但是最后仅仅相差几米远未探测到,与现在的大庆油田擦肩而过,之后由于没有更多资源的供应,军队只有寻求速战速决,日本军队就是这样想的,但是隐患也是巨大的。
德军同样是这样的计划,虽然德国煤炭、钢铁资源丰富,但是众所周知,这些并不足以支持长期的战争,石油才是战争中最宝贵的资源,他们从战争开始就闪电战袭击波兰。
拿下波兰之后,德军很好地利用了波兰的资源,又迅速对法国进行了袭击,坦克、装甲车在法国境内如入无人之境,很快就把法国也拿下了,于是拿着在法国掠夺下的资源进一步开始了在欧洲的扩张。
而且,德军的作战习惯一般就是速战速决,利用强大的空军迅速进行轰炸,破坏敌军交通线路、通信系统,在这些重要的命脉被破坏之后,坦克、装甲车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进攻重要城市。
就是用这样的战术,希特勒在欧洲战场上所向披靡,但是希特勒这种战术看似天衣无缝,其实有着两个巨大隐患。
第一:军队的进攻需要依靠掠夺的资源进行,假如在某一战场上遇到敌军抵抗,资源不能有效得到补充的时候,军队进攻计划就会受阻。
第二:德军闪电战术在欧洲战场之所以所向披靡是因为欧洲都是小面积国家,且这些国家内交通线路发达,便于机械化部队前进,闪电战术可以有效进行,但是如果遇到的是国土面积大,需要纵深作战的国家,机械化部队的威力就会大打折扣。
这些没有在欧洲战场上表现出来的弊端,日后在德军与苏军的对决中却成为希特勒战败的根源所在。
德军在进攻英国受阻后,便将进攻的矛头指向了苏联,在希特勒看来,进攻苏联有着多方面的考虑。
首先,苏联在当时是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不仅仅是石油资源,煤炭、钢铁等各种资源都极其丰富,如果可以拿下苏联,那么以后的侵略扩张战争就会有源源不断的资源供应,德军的力量将会得到巨大提升。
其次,德国信奉法西斯主义,而苏联是反法西斯的第一人,德国属于资本主义国家,而苏联是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从根源上就已经表明德国和苏联完全就是对立的,作为资本主义强国,希特勒十分希望尽快打击社会主义。
由于苏联之前与芬兰遭到惨败,希特勒还认为苏联的军队就是纸老虎,在德军面前将会不堪一击。
如果德军迅速在苏联取得胜利,那么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作为轴心国的德国、日本、意大利就更有可能统治世界。
这样的计划与日本侵略中国的目的是一模一样的。日本曾经就妄图吞并中国之后,继续进攻东亚、南亚,从中国开始一步步将整个亚洲控制。
希特勒早在1940年12月初就已经开始针对苏联制定了一个代号为“巴巴罗萨”计划,但是欧洲大陆上遭遇英国的抵抗只能一拖再拖。
但同时,苏联在1940年趁德国在与英国火拼的时候进攻罗马尼亚,因为德军的石油供应主要就来自于罗国,这让希特勒感受到了极大的不安。
与此同时,苏联一直集结军队,让希特勒噤若寒蝉,之后又收到情报:苏联正准备袭击德国。这时候的希特勒终于做出决定,率先袭击苏联。
1941年6月22日,德军集结550万人,划分为3个集团军,向着苏联进发,按照希特勒的计划,要在冬季之前结束战斗,但是令希特勒没有想到的是,在部队开拔之后,就迎来了雨季。
苏联地域辽阔,国境内交通路线大多是铁路,并不像欧洲各个国家都是柏油路,泥泞的道路给德国机械化部队带来了极大的麻烦,再加上沿途苏联军队的抵抗,到了12月,德军才终于打到莫斯科。
在战斗刚刚开始的时候,德军的闪电战术仍然奏效,前期在德军的突然攻击下,苏联节节败退,但是苏联国土实在太大了,德军占领了塞瓦斯托波尔,苏联军队就在基辅等待着痛击德军,等到德军费尽力气打下了基辅,还有列宁格勒等着德军。
在列宁格勒,德军遭到了苏军顽强抵抗,眼看列宁格勒迟迟打不下来,希特勒立即派出援兵,苏联人民也证明自己并不是纸老虎,硬生生得将德军耗在列宁格勒。
于是希特勒便将列宁格勒围了起来,直接围了800多天,这也造成了列宁格勒60多万人被冻饿而死。
德军的闪电战术慢慢地变成了拖累德军的致命因素,德军的坦克群需要大量的物资,但是德国士兵却驾驶着坦克在广袤的苏联境内连续行驶几百公里也见不到一个人,这对机械化部队来说是致命的。
无数坦克、装甲车就这样前行,闪电战本来的特点完全已经没有了,斯大林格勒战役过后,德军已经无力再东进,再加上冬季的严寒,总会被苏军抓住机会打反击。
就算军队已经打到了莫斯科,但是此时看着主力军团也损失惨重,希特勒也终于明白了拿破仑的悲哀,就这样,占领的城市又被苏军一一收回。
经此一役,希特勒最终元气大伤,为自己悲惨的下场埋下了伏笔。
德国与英国之间的恩怨
德国在苏联遭遇了一场败仗,那么德国与英国的战况如何呢?
早在一战期间,德国和英国就已经相互看不顺眼,之后两个国家摩擦不断,军事及经济都有较量,在德国眼里,英国这个“硬茬”迟早要解决掉。
1940年4月份开始,德军用无与伦比的闪电战术横扫了欧洲大陆,凭借精英级别的空军,欧洲多个国家已经处于德国的绝对控制之下。
一场秋风扫落叶,德国一看,只有英国没收拾了,于是就紧锣密鼓地开始打起英国的算盘。
而英国在德国将法国打败后就已经预见到了希特勒将会对英国采取措施,所以在丘吉尔的领导下,英国的国防能力已经大大提升。
果不其然,在攻克法国之后,希特勒就把目光放在了英国,企图一举把英国拿下,统治欧洲大陆,打消日后进攻苏联的后顾之忧。
但是希特勒同样明白,英国已经做好了准备应对德军的进攻,于是就希望丘吉尔接受所谓的“和平谈判”,以求兵不血刃拿下英国。
希特勒实际上就是在要求英国投降,但这样的想法无疑是天真的,对于殖民地遍布各地的英国来说,还不至于因为希特勒的一次发言就向其卑躬屈膝。
1940年6月,罗马教皇与瑞典国王都认为英国的抵抗会是徒劳的,无谓的抵抗只会增加人民的灾难,于是就向英国首相丘吉尔通了电话。
在电话中,他们劝说丘吉尔应该好好考虑下,接受“和平谈判”,但是很明显的是丘吉尔断然拒绝了这一建议。
但是希特勒并不死心,7月19日,他再次要求丘吉尔接受“和平谈判”,没想到丘吉尔直接拒绝了他,眼见丘吉尔态度如此强硬,希特勒决定用武力征服英国。
可是此时的英国经过希特勒几次三番地“劝降”后,英国人觉得自己遭受了无情的羞辱,在丘吉尔的带领下,全国官民同仇敌忾,誓与德军拼个你死我活。
而德军占领欧洲大部之后,与英国隔着英吉利海峡,这让德国的机械化武装起来的陆军一时间没有了用武之地。
但是德军清楚,要想彻底征服英国,还是要用强大的陆军,于是德军计划先用空军打开一条通道,然后陆军进行登陆作战,横扫英国本土,但是一系列的问题也显现出来,后勤补给,运输需要的时间,都是希特勒不得不考虑的难题。
最后,希特勒决定只采用空军打击的方式迫使英国投降,于是针对英国量身定做的“海狮计划”出炉了,一场空中大战即将开始。
德国一共组织了2600多架轰炸机与战斗机,战斗开始后,英军在丘吉尔的指挥下并不弱,虽然德军在拥有绝对优势下把英国打得很惨,但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方式还是德军无法接受的。
德国空军元帅戈林认为英国伊斯特彻奇,安多弗,安德灵三个机场是英国空军的命脉,于是他果断进行了轰炸,但是他错了。
英国之所以能进行多次有效反击是因为丘吉尔利用英国发达的雷达系统指挥英国空军对德国空军进行一次次的拦截,但是格林却忽视了这一点。
战事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激烈,英国空军毕竟实力不足,虽然前期进行了不少有效反击,但是在绝对力量面前,还是快要顶不住了。
希特勒此时想要迫使英国投降,做出了轰炸伦敦的决定,但是就是这个决定让英军有了喘息之机,随后英军仍能进行反击,德军久攻不下。
深陷与英国空战泥潭的希特勒开始变得急躁,因为进攻苏联的“巴巴罗萨”因空战失利已经一拖再拖,此时苏联也已经进行了一系列行动,希特勒不得不转而应对苏联。
于是“海狮计划”就暂时搁浅,实际上,还是计划已经失败,希特勒只是不愿意接受这样的现实。
继续进攻英国,希特勒会失败吗?
事实上,德国在二战中由盛转衰正是从希特勒进攻苏联开始的,从苏联战败后,德国主力军队元气大伤,此后在战场上也是节节失利。
那么继续进攻英国也同样面临种种危机。
首先,苏联已经开始进攻罗马尼亚,拿下罗马尼亚就等于掐断了德军的石油补给,同时苏联也明白迟早与德国会有一战,于是在苏德边境集结几百万军队蓄势待发,做好了袭击德国的准备,如果德军持续与英国鏖战,苏联一出手德军腹背受敌,还是难逃失败命运。
其次,英国在德国横扫欧洲大陆的时候就已经收留了法国、波兰等流亡政府,反德势力已经不断发展,在各国势力的联合之下,希特勒仍旧难以取胜,
再次,美国也已经对英国进行了支持,罗斯福在英德空战之时就已经向英国进行支援,不可否认的是,英国已经将美国拉进战争,而且作为生产力极强的存在的美国是站在英国这边的。
最后,轴心国集团的意大利无心参与战争,属于墙头草,而日本在亚洲战场上同样纵深作战,深陷泥潭无法自拔,德国处于一种孤立无援的状态。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德国等法西斯势力本就是不正义的,全世界人民不会容忍,就算希特勒继续进攻英国,那么在全世界人民的攻势之下,他仍旧难逃失败的命运。
发布于:天津市